《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-2035年》发布
11月30日,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会与北京市商务局发布了关于印发《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》(以下简称“《规划》”)的通知。
《规划》称,商业消费空间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地区,是推动功能板块活力发展的重要引擎,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。规划深入研判全市商业消费空间发展布局的总体特征,多个维度画像剖析现状商业消费空间的微观问题,全面分析宏观格局、消费需求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,充分发挥商业消费空间之于经济发展实力、城市形象魅力、功能板块活力以及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作用。
《规划》确定了发展目标,到2025年,构建起层次结构清晰、空间布局高效、功能业态完善、空间品质宜人的商业消费空间体系,初步建成便民优质的社区消费网络,有效激发城市动力与活力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到2035年,整体形成国际消费有魅力、城市消费有实力、地区消费有活力、社区消费高便利的全市商业消费空间新格局,充分展现首都风范、中华风尚与时代风情,助力首都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国际交往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实现,将北京建设成为“中国潮”“国际范”“烟火气”共融共生的国际消费中心示范城市、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。
紧密服务首都四个功能建设,对应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目标,匹配城市空间结构,全市构建“四级两类多维”的商业消费空间体系,整体形成“国际消费体验区、城市消费中心、地区活力消费圈和社区便民生活圈”四级商业消费空间结构,服务市民公众多层次消费需求。加强多维度、差异化精细引导,构建多元特色的消费场景。紧抓城市更新,注重规划引领,划分更新提升型和新增培育型两种商业消费集聚区类型,实现全生命周期精细管理。
在空间布局方面,统筹考虑规划前瞻性与市场灵活性,坚持商业发展规律与规划引领逻辑相结合,科学构建全市商业消费空间分级布局的多因子评价模型,优化国际级、城市级、地区级和社区级四级商业消费空间空间布局,整体构建“两轴四片引领、城市消费聚能、地区服务均好、社区生活可达”的市域商业消费空间总体布局。
在商业消费集聚区现状能级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,强化规划体系引领,统筹考虑步行、骑行、公共交通等差异化出行方式,以合理的出行时间和出行范围为依托,优化不同等级的商业消费集聚区和社区商业消费网点的空间布局,在市域范围内整体构建“4+29+84+N”的空间布局。
规划国际消费体验区四片,包括王府井×西单×前门、CBD×三里屯、环球影城×大运河、丽泽×首都商务新区。重点彰显中国传统文化,接轨国际时尚潮流,提升国际消费魅力,整体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。
规划城市消费中心29个,其中更新提升型17个,新增培育型12个,引导14个城市消费中心多维特色发展。重点打造多元复合的公共活力中心,紧抓文化体育、生态景观等资源特色,塑造新消费、新业态的多元消费场景。
规划地区活力消费圈84个,其中更新提升型37个,新增培育型47个,引导17个地区消费活力圈多维特色发展。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需求,精准画像客流人群。围绕地区历史文化、艺术创意、自然景观资源,引领商业消费集聚区特色发展,重点结合新市镇等重要节点,带动地区活力提升。
规划社区便民生活圈N个。重点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保障型和品质提升型需求,重点塑造社群邻里交往空间,引导商业消费发展重心向社区转移,打通商业消费空间布局的“最后300米”。
在发展策略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落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目标,激发全市商业消费空间发展活力和消费贡献率,保障民生多样需求,以城市赋能、空间提质、业态活化、运营升级等多个维度为切入点,制定四级商业消费空间“向上兼容式”的差异化、精细化引导策略,优化政府和市场事权范畴,明确政府和市场行为边界,积极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度,高效提升商业消费集聚区发展品质。
《规划》特别指出,为压实主体责任,充分发挥市级部门的统筹引领与组织实施,推动市区两级政府协同发力,规划提出指导各区商业消费空间发展的“一区一单”,作为区级政府实施本规划的重要依据。
比如,到2025 年,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打造王府井×西单×前门国际消费体验区,以王府井为抓手打造千亿规模商业消费集聚区;朝阳区则以商业消费聚集空间建设为抓手,落实全区“两轴两带三区”的空间结构,推动南北均衡发展。
面向 2035 年远景目标,北京将立足于“坚持扩大内需”的战略基点,全面释放中高端消费需求,消费市场规模和能级位居国际消费中心前列。持续扩大消费供给能力,在全球消费市场中的配置能力和引领功能突显。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高质量全面优化,国际国内市场高度融合开放,商业服务业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健全。全面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,助力首都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实现。